司馬遷在《史記》中首創了一個新詞“循吏”并專門為之立傳,在太史公看來“循吏”通常是指“重農宣教、清正廉潔、所居民富、所去見思”的州縣級地方官,也就是歷代百姓所欽敬贊頌的“清官”“好官”。按照這個標準,“四知太守”楊震可謂“循吏”的經典標本而無愧。 楊震,字伯起,東漢華陰(今陜西華陰縣)人。其父楊寶,號靖節先生,為當時名儒。哀、平二帝時,楊寶隱居民間,以教書為生,后被王莽征召,他不愿出仕,便逃避隱匿不知所蹤。 楊震自幼與母相依為命,雖家境困苦,卻勤業好學,世人贊其“時經博覽,無不窮究”,設館收徒堅持“有教無類,身教為先”,三十年間培育弟子三千余人,被譽為“關西夫子”。但他最被人稱頌的是一生憂國憂民,清正廉潔,從不接受別人的饋贈。 古人云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,楊震不僅在“治國”方面成效斐然,在“齊家”方面也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。楊震為官十幾年,官至刺史、太守、太尉,既做過地方大員也曾任中央高官,但他堅持不修豪華宅府、不購置私人田產,常以素菜為食,衣無錦繡,徒步往來不乘馬車。 有人勸楊震為子孫考慮,置辦產業。楊震堅決不肯,慨然說道:“使后世稱為清白吏子孫,以此遺之,不亦厚乎?”在他暮年蒙冤罷官,決意以死明志時,仍要求子女“以雜木為棺,布單被裁足蓋形,勿設祭祀”,拒絕厚葬。 楊震五個兒子,均深受其“清白吏”的家風影響,個個博學多識、安貧樂道、剛正清廉,長子楊牧、三子楊秉、五子楊奉尤為譽滿天下。 楊秉自律極嚴,以“三不惑”即不飲酒、不貪財、不近色而聞名于世,人們贊其為“淳白”。楊秉之子楊賜,官至司徒、司空、太尉,同樣具有楊震清正廉潔、慷慨激昂、無私無畏的氣概?!逗鬂h書?楊震列傳》中載有楊賜的奏章,在文中他彈劾貪官,鋒芒畢露。楊賜從政前“退居隱約,教授門徒,不答州郡禮命”,從政后“切諫忤旨”,人生軌跡和人格追求都繼承了楊氏祖上做“清白吏”的家風。 楊賜之子楊彪,亦官至太尉。靈帝光和二年,楊彪任京兆尹,毅然處死了宦官黃門令王甫。靈帝末年,權奸董卓想遷都關中,百官無敢反對者,司徒楊彪挺身而出,唇槍舌劍,董卓臉色大變,隨后楊彪便被董卓上奏免官。 楊震長門曾孫楊奇,“少有大志,不以家勢為名,與英才俊杰為友,不和豪強富貴者來往”,又精通經學,“才情聰明敏銳,門徒常有二百人”,漢靈帝時為侍中。他不獻媚求榮,敢于直言,靈帝曾經問他:“朕何如桓帝?”楊奇回答:“陛下之于桓帝,亦猶虞舜比德唐堯?!膘`帝聽了很惱火但也很無奈:“卿強項,真楊震子孫,死后必復致大鳥矣?!保ɑ傅凼鞘芳夜J的昏君,親小人、遠賢臣,重用宦官,朝政潰亂,楊奇是拐著彎兒反話正說,譏刺靈帝和桓帝半斤八兩、一丘之貉。) 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。據《后漢書?楊震列傳》記載,從楊震起楊氏家族有四代人連續在中央政府擔任了“三公”的職務,代代都能夠守住“清白吏”的家風。 楊震后世子孫出類拔萃的表現,最好地說明了良好家風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,是留贈給子孫后代最寶貴的資產和禮物,能夠對培養后人的優良品德起著積極而有效的約束和激勵作用。(泗縣紀委監委 劉站) |